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60:当你卡在观念碰到争执不休的时候一定要各退一步,把最困难的事情交给时间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楞伽经(二)13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a0748pfmpi0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二)13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请合掌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287页。【如是大慧,观牛有角,故兔无角。大慧,又牛角者,析为微尘,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,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?若言观余物者,彼法亦然。】

这一段是跟昨天所讲的内容,有相连贯。说:如是大慧,一般人或者是外道,看到牛有角,因此,经过了比较而说兔无角,说:大慧,我们现在用理性、科学来分析一下,真相是什么?我们用理性客观来分析一下,又牛角者,析为微尘,把它分析到微尘,你会发现没有牛角这个东西,又分别微尘,又很清楚地分析透彻到、透视到最极的微尘,你会发现刹那不住,刹那不住。就是电子、质子、中子……高科技的我们现在看到的,没有一时一刻停住的,那意思就是说:连牛角都空无自性,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,那么,彼何法来对观,是连牛角都是空性的,那用什么来对观,何所观,就是来比较,来比较对观,故而言兔角没有呢?而言兔角无呢?连牛角都是空性的,这不能比较的,就站不住的,那么,彼何法来对观,而说兔角没有呢?兔无角呢?若言观余物者,若如是观,万法都是空无自性,是绝对的空性,那么就没有任何的比较,这些千差万别的大、小、有、无,长、短、方、圆,都是由分别心比较而来的,如果你也能够体认万法当下就是空无自性,就是绝对的空,因为色即是空,平等不二的这个道理,不经过比量、比较的心态,那么这一些长、短、方、圆,包括语言、文字、有、无啊!一、二、三、四数量啊!都是空无自性,那么就解脱,若言观余物者,若如是观,彼法亦然。

说:彼法亦然,意思就是说:从比较当中那是不能成立的,由大比较小,由小又比较成大,这些也不成立的,大、小也是一种概念一、二、三、四还是一种概念,有、无还是一种概念,所以因此,众生啊没有办法离开这些对观法,因为没有办法离开这些对观法,所以就落入强大的、分别的我执、我见,因此生活、生命当中完全不懂得转圜,就完全被困死了。困死在假相当中,因此在假相当中不是着有、就是着无,要不然就是外道着见、着常见。而我们的清净自性没有这个东西,万法回归当下,因为一切法空无自性,不能对观,所以我们活着就懂得要不计较、不比较,因此学佛在做什么呢?学佛就是要转烦恼成菩提,你没有听过一句话吗?说:生命就像跳芭蕾啊!要懂得旋转,才知道什么是精采啊!人的一生,他就像在跳芭蕾舞啊!这芭蕾舞,没有一个芭蕾舞者他不懂得旋转,不懂得旋转,怎么知道什么是精采呢?学佛也是这样子的,学佛也是这样子的啊!人生就像跳芭蕾啊!要懂得旋转才知道什么叫做精采。我们也是啊!要懂得转识成智、转烦恼成菩提,才知道什么叫做精采啊!

【注释】“观牛有角,故兔无角”:若因观牛有角之故而言兔无角。“又牛角者,析为微尘”:“微尘”为邻虚。再者,所谓牛角者,若将它分析为邻虚之微尘。“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”:然后再分别此微尘之性,则知此微尘之性刹那不住,其中并无牛角之性可得,若如是,则牛角之有,便成不有。因为他根本就不存在,凡所有相都是空性、都不存在。“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?”:若(如果)牛角之有变成不有、不是真实的有,有既然不是真实的有(有既不有,)则彼外道人要以(用)何(什么)物来对观呢?这对观要有实体的东西,可是呢?佛陀证到一切法空无自性,那个不能拿来对观的,而言兔角无呢?所以我在台大上课,就问他们一个很简单的一个问题,请问一加一等于多少,好!你说二,那么请问你,一存在吗?一是否存在呢?这个问题就来了,因此,所有的学者,或者是后天所学习出来的一些知识啊!或者是这一些常识啊!那我们也随喜赞叹!因为那是生存的根本的条件,但是问题这些知识、常识,透过了分析比较,强大的力道,语言文字的观念,却压住了我们的清净自性,这个叫做所知障。所以,有时候书读得越多的障碍就越大,因为他卡死以前的语言、文字、常识的观念,用这样子的推论来理解佛法是很可怕的,除非这个人高学历的人有大善根啊!要不然的话,后天所学习的知识、常识,你不能说客观存在不对,因为要生存,就是要这一些东西,但是这一些东西,恰恰好把所有的观念,把那个别无师智、自然智压得死死的,刚好把我们的本性,全部都是压住显露不出来。后天所学习的种种的语言、文字、观念、对比,一二三四这些观念,就是这样子。

因此想要显露我们的佛性,就知道这些知识、常识、分析,这个都是工具,最大的问题是要解脱,而我们空性的涅槃本来就存在,只是你没有去发现而已。说:佛发现了涅槃并没有新跟旧的东西,涅槃也没有所谓新,涅槃也没有所谓的旧,因为它一直存在啊!诸法本来就空性,只是你没体悟而已啊!诸法本来就涅槃了,还有什么增加一个涅槃,涅槃本来就没有增加、没有减少,就像虚空一样了,所以是谁先体证到这个空性的思想,谁就契入了涅槃妙性。“观”,是对观,“何所观”是以何法来对观。此段是言:彼外道若以有立无,则若分析其有,来分析它的有,知其有亦(还是)空,则其立言之本便无着落;能立之有既然破,所立之无便无法成立。

“若言观余物者,彼法亦然”:魏译本作:“若如是观,余法亦然。”所以记得,只要对比的观,都是分别心,都是刹那生灭的东西,佛性绝对,佛性是圆满的,不容许你有一点点缺陷的,所以只要是对比比较之下的,统统落入生灭的观念。简单讲:只要你内心里面有分别心,那一念就是生死的无明。

288页;【义贯】“如是,大慧”,若因“观牛有角”之“故”而言“兔无角”者,实为虚妄。“大慧,又”所谓“牛角者”,若“析”之“为”邻虚之“微尘”,然后再“分别”此“微尘”之性,则知其性“刹那不住”,其中并无牛角之性,可得。若如是,则牛角之性即自不有,有既不有,则“彼”外道人以“何”物来对“观”,所以我们就是拿不存在的东西来执着、来讨论,诸位!如果你没有开悟见性,底下我讲的话,你要牢牢地记住,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道理,无论你的朋友,无论你在家庭的生活,你一定要记住,因为大家都卡着一层无明强大的观念的时候,只有一句话能解决问题,就是各退一步。

因为那种众生的我执、我见、法执是很可怕的,有时候语言是说不上来的,还有有时候我们内心、或者脑部生病了,他这个道理知道,可是就是转圜不过来,这个道理它很简单,可是他就是转不过来,这个时候你要用佛的心来宽恕一下,除了各退一步,还要更上一层楼,就是要超越那些凡夫的胸量,你一定要更高超来看这个世间,要更放大你的胸量,因为众生没办法,他的能力就是到这个地方这,这个众生他只有能(力)挑二十公斤,他只能承受的语言、逆境只有二十公斤,你给他挑六十公斤,那压死他。所以当逆境来的时候,你就给他做一个很有修养的,给他牢骚一下、抱怨一下,做一下义务听众,出气筒,但还得看你有没有时间啊!所以这个是永恒的真理,就是你碰到争执的时候,我们也有正确的观念,那他也认为有正确的观念,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各退一步。把最困难的事情交给时间,你现在要讨论的逼下去会死人喔!某些东西不是一直讨论的东西,大家都卡在一个个性,喔!原来佛法也是一种艺术啊!

所以啊!师父讲的嘛!生命就像跳芭蕾啊!要懂得旋转,才知道什么是精采。诸位!你不必卡死在某一个观念,你把它转一下,是不是啊!有的东西不是你讲,他就会听的,父母亲讲这个儿子,你打死他,他不听你的,他卡在某一种观念里面,打死他你也没办法的,父母也没办法,兄弟也没办法。所以说:父母亲你只能生他的身体,你没办法生他的心。那么,我们如果今天有学佛了,就用更宽广的角度,那师父用更宽广的角度,还没办法解决呢?嗯!那就放着啰!要不然怎么办?要不然是枪毙他吗?喔!这样你就懂得旋转了,就旋转了。就活出精采,能够转凡成圣,活出精采,能够转识成智,活出精采,能够转烦恼成菩提,又活出精采。而我们卡死在某一个观念里面,两个都卡死在那个观念里面,他也不退,你也不退,这样就稳死的。所以啊!有时候不处理反而比处理更好,有时候一定要处理,比不处理好,这就要看你的智慧了。

“而言”兔“无”角“耶”?“若言”对“观余物者”,则“彼法亦(也)”不得成立。(亦即(也就是说),若其他法亦(也)是以对观而得,则那些法也都同样不能成立;换言之,一切对观而得之法,皆为虚妄,皆不得成立。)所以,活着的时候,只有一句座右铭,活着的时候,心不计较、不比较,不对观、没有能所就入解脱,就进入解脱的状态。

【诠论】此段亦(也)含另一种意义,如《楞伽科解》上说,即(就是)以牛兔二角,来比喻色空二法。因为执色空有异者,必(一定是)说:“空不自空,对色显空”。今若分析色至于邻虚,则无色矣;色既然无色,凭何显空?如兔角无,是因对牛角有,若(如果)分析牛角而为邻虚、“邻”就是接近,“虚”就是虚空,接近虚空叫做“邻虚”啊!牛角既然无,兔角何(怎么)能够成立呢?所以,在座诸位啊!那个百货公司那些卖化妆品的,不是感谢女人啊!要感谢的就是男人啊!你知道吗?因为男人~女为悦己者容,这男人喜欢看啊!画了青、黄、绿,这个女人~哇!长发飘逸,婀娜多姿,风情万种啊!对不对?喜欢黄金比例啊!化成那个样子~红灯、绿灯的,人生就像走马灯啊!她就是要这样子化妆,所以说这个~那个百货公司应该感谢男人。因为这个男人欣赏她,才有女人喜欢化妆,男人如果都死光光了,我是要化妆给谁看,有没有想到,这全世界的男人全都死光光了,你是要化妆给谁看呢?眉毛画得那么黑、那么粗,你装上那个假睫毛是给谁看,我不相信说女众自己欣赏。有时候看久了,自己都会吓一跳,真的喔!所以说:这个百货公司应该感谢的是男人,不是感谢女人。对不对?男人越欣赏,她才会认真去买,认真地来化妆,难道不是这样子吗?所以说:这要感谢的是全世界的男人。除了色与空外,若言其他二法、亦是如是破之。

288页。【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:当离兔角牛角、虚空形色异见妄想。汝等诸菩萨摩诃萨,当思惟自心现妄想,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,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。】

解释一下:说:尔时世尊,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,应当离于兔角的无、牛角的有,这样的比较,也不应当着于~也就是应当远离虚空与种种的色的形相,这些差别见,“异见”就是差别见,见法有异,不晓得色空一如,不晓得性相一如,见虚空与种种的形色,有种种的差别见,这个就是一种妄想,因为色即是空。它是齐一的,是平等的,汝等诸菩萨摩诃萨,当思惟,好好的冷静一下,听佛的这个教法,听佛的言教,说:当思惟自心,你就是内心里面所见到的种种的分别众相,而显现出来的统统叫做妄想。而我们的真如自性,就在妄想当体即空的那一念,就是识性,识的本性,识的体,识的体并没有增减啊!识的体,体性并没有增减,所以有增有减,叫做妄想,有来有去叫做妄想。

诸位!众生都是着于这个悲欢离合、增增减减、生生灭灭,不懂得法性本空,所以,聚合的时候快乐,离开的时候痛苦不堪,就是这样子,所以当知思惟自心所见的分别众相,而现出种种的妄想。其实不离自己的心性,困为心性妄动、妄分别、妄执着,所以,我们回不了家,回不了我们的家乡,真如的故乡。随入~如果我们有了正智,那么则能随入一切佛刹,最胜子菩萨来宣说,以自心现方便,以一切法为自心所现。意思就是说:注意你的起心动念,其它跟外境无关,所以以一切法为自心所现方便来教授之。

【注释】“当离兔角牛角、虚空形色异见妄想”:“异见”,为差别见,即(也就是)见法有异也。诸位!性相一如等如虚空,如果见法有异,即落入分别心、分别见,即是刹那生灭的妄动,有时候,你贪染一个境界,那记得,这一念就是生灭心,有时候,你气到不行,这一念仍然是生灭见。因为你见有一物,让你气到不行,你看到有一物,让你贪染执着到不行,这个仍然是生灭见。此句唐译作:“汝应远离兔角牛角、虚空及色所有分别”。“当思惟自心现妄想”:唐译作:“应常观察自心所见分别之相。”“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”:以“一切法为自心现”之法门为方便而教授之。此句唐译作:“为诸佛子说观察自心修行之法”。

【义贯】“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”:汝等诸菩萨应“当”远“离”于“兔角”与“牛角、的比较,因为两者都是空无自性,不能比较,都是绝对的空。虚空”与“形色”等一切差别“异见”之“妄想”分别;且“汝等诸菩萨摩诃萨”应“当”常自“思维”意思就是:用正思惟的方式,用佛教导的智慧来观照思惟,深入的观察万法都是唯心现量“自心”所“现妄想”分别之相,所以,自己是最强的人,自己也是最弱的人,不但如是自修,并且应“随”缘“入”于一切国土,“为一切刹土”中之“最胜”佛“子”宣说,“以”一切法悉为“自心现”之无上“方便”法门“而教授之”,令入佛智。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色等及心无,色等长养心,身受用安立,识藏现众生。心意及与识,自性法有五、无我二种净,广说者所说。长短有无等,展转互相生,以无故成有,以有故成无。微尘分别事,不起色妄想。心量安立处,恶见所不乐,觉想非境界,声闻亦复然,救世之所说,自觉之境界。】

说: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前面长行文讲过了,现在欲重宣此义,就把它用简约、简略的这个句颂,来包含前面的长行文而说偈言:说:色等及心无,这个“无”就是无自体性,意思就是:色无自体性,以及心体也是空无自性。简单讲:色就是境空,“心无”就是心空,这一段就是讲色等统是空无自性,是境空,境界是空性的,以及心的妄想也空,心体也是空无自性。说:心体无自体性,无论是境界的色、无论是心都是不可得。说:色等长养心,一般外道无知不了解真理,以外面的这个色,长、短、方、圆,种种青、黄、赤、白,或者是四大所构成的,合成的缘起法误为实体,所以,以外道无知,没有佛的智慧,把这个色等诸法来长养。心,补一个叫做“妄心”,所有的外道只是在增长妄心而已。因为外道没有佛的正智,没有办法契入真如,究竟的真如,因此只有长养妄心。现在就说明了,其实一切身的正报,五蕴身,受用的依报,“安立”就是建立,你所看到的身体的正报,还有外面的山河大地的依报,其实都是什么?其实都是识藏所影现出来的众生,同一个体性的,我们今天因为强大的执着跟分别,把它切割变成你、我、他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其实这些相都不可得,而统统是自己识藏显现的一个众生。

说:心意及与识,这个是指八识,“心”是指第八意识,“意”是指第七意识,及与“识”就前六识,这八识啊!“自性”就是三自性,遍计所执性,依他起性,圆成实性,还有“法有五”就是五法,相、名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,无我二种净,这个“净”就是本自清净,无相的清净心。二无我,那我们问题出在哪里,我们问题出在着一个人有我、法还是有我,不晓得人、我,是空无自性,法、我,还是空无自性,所以,无我二种净,就是人无我、还有法无我,其实本自清净无相,只是众生妄动得太可怕了。广说者所说,“广说者”就是佛啊!佛说了三藏十二部经典,是不是?就是广说者,就是佛。

长短有无等,这个就是外道,见到牛有角、兔无角,所以角有长、短啊!有角、无角,其实把它误认为这是实有,是外道可怕之见。因此,长短有无等为实有,就产生种种的见,因此就展转互相生,生种种的知见。不是有见、就是无见、就是断见、就是常见,因为展转互相生种种的邪见,以无而成立了有见,因为无见又变成执着另外一个有见,以有见,所以衬托出无见,这个有见跟无见,其实都是空无自性。

接下来,如果你把一件事、或者牛角分析到微尘,分别里面的种种的事情,种种的事相,你会发现,色其实就是空,所以叫做微尘分别事。当你分析色法这个微尘达到了最极微细的时候,你善于分别,你会发现色就是空,叫做分别事,色空,一体一如。不起色妄想,就是不会在相,这个“色”表示一切相,凡所有相起妄相者,是凡夫,凡所有相,离一切相者,是圣人,是修行人。心量安立处,心量,圣人的智慧,圣智这个心量,它是离于有无的,所以这个心量,上面补“圣智”心量,然后中间补“离有无”,要不然看不懂,这个太简单了,“心量”就是圣人的智慧的心量,这个量的底下补三个字“离有无”,是这样子离有离无,才建立圣智第一义谛安立之处,“安立处”就是圣智第一义谛安立之处。这个意思是说:圣智、圣人的智慧这个心量,他是绝对离于有、无的恶见、邪见,因此安立了圣智第一义谛,“安立处”就是安立在离有、无见。恶见所不乐,这些外道呢?“恶”就是恶知,“见”就是邪见,这些外道是恶知,同时具足有邪见,所不乐,因为他的心着有,要不然就是着无见,这个恶见就覆盖了真如清净心,与圣智,圣人的智慧不相应。

觉想非境界,就是妄觉还有妄想,这不是圣人的境界,也不是凡夫的境界。所以这个妄觉妄想是什么意思呢?凡夫都依见闻觉知,凡夫都是依看到的、听到的,为依靠为实在。因此凡夫依于见闻觉知,着境以为实,这个是妄觉,这个是妄想。所以圣人的智慧非,后面补两个字,非“凡夫”境界。那么这样就看得懂了,非境界就是非凡夫境界,这一句的意思是说:凡夫依见闻觉知来认识外境,但是他所认识的其实是妄觉、还有妄想,但是佛的圣智非凡夫的境界。亦非,声闻亦复然,亦复然,也不是声闻的境界,此是救世之所说,这是为了救度一切世间,“救”就是救度,“世”就是世间,是佛陀方便说。说什么呢?说其自觉圣智之境界,这真实的境界。自觉之境界,就是佛所说出了他自觉圣智的真实的境界,虽然我们还没有达到佛的境界,他先点出我们未来的理想那个目标。喔!原来佛的自觉圣智是圣智第一义谛安立之处,这是修行的终点,就是成佛。其自觉之境界,佛为了救度一切世间,而说出了自己觉悟的圣人的智慧,这种真实的境界。

好!翻回来,师父把它贯串一下:说: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色本身就是空无自性,以及心体也是无自体性,色等长养心,因为外道无知,用这个外在的长、短、方、圆的色法诸法,长养了外道种种的妄想心,一切的正报的身、依报的受用,就是这样建立,虽然这样建立,其实都是来自于识藏所现出的众生,其实同一个本性,同一个藏识。

这八识的心、意以及意识,三自性的遍计所执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,还有相、名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,为了除一切烦恼障、所智障,所以佛又说了二无我,说无我二种净,就是人无我、法无我,广说者所说,这是佛所说的,外道执着于牛角的有、兔角的无,同时执着于外境,因此起种种的知见,长、短、有见、无见,都把它误认为那是实有的,不晓得它是空无自性的,展转互生,怎么展转互生呢?因为“有”而成立了“无”,也因为“无”而成立了“有”,其实你分析一件事情达到最极微细,这种分别用智慧来分别其中的事,你会发现,色就是空,当色等如虚空的时候,你会发现我们的心,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真如的平等,觉悟的本性。这个时候你就不会起色的妄想,了解色即是空,那么色等如虚空,就不起---于差别的色法起妄想心,这是圣人的心量,离有无所安立、建立的圣智第一义谛之处,外道恶知邪见所不乐,因为其心着有、无,外道被恶知见所覆盖,所以不跟圣智相应,所以他不喜欢这个,凡夫依于见闻觉知,产生妄觉、妄想,而圣智却不是凡夫的境界,也不是声闻的境界,这个是因为佛陀为了救度一切世间人而说一切法,方便说,说什么呢?才说究竟的自觉圣智他的真实境界,让一切众生先有了解,知道这是我们最终的理想目标,就是佛的自觉圣智,那没有佛讲出来,我们没有办法去理解跟体悟。

接下来,【注释】“色等及心无”:色与心本皆无体,无体就是空无自性,空无自性就是空,此颂心境两空。“色等长养心”:但是凡愚不了,却取色等外法以长养其妄心。“识藏现众生”:“识藏”,为八识的藏体。谓众生一切境界皆为八识藏体所现的影像,本无实体。所以儒家有这个”民胞物与”,其实一切众生跟我们都是一体的。

“心意及与识,自性法有五,无我二种净”:“心意及与识”,指八识。“自性法有五”:“自性”,为三自性:“法有五”,即(就是)指五法。“无我二种”,就是二种无我。人无我、还有法无我。“净”,这是指这一切皆本自清净无相。此(这个)颂八识、五法、三自性、二种无我、皆本自清净无相。为什么加一个”本”,意思就是说那就是涅槃的境界,意思就是我们今天痛苦得很冤枉,烦恼得很冤枉,轮回得很冤枉,只是因为不了解万法都是心性所显的真如的境界,因此我们有了能求所求、能执所执,因此能所不断,一直过着没有办法解脱的日子。

“广说者”:即(就)是佛。“长短有无等,展转互相生,以无故成有,以有故成无”:此(这个)颂牛兔二角展转待观,互相为因,而成有无等妄想分别。“微尘分别事,不起色妄想”:此颂分析牛角至于微尘,不见牛角自性,因此不起色为实有之妄想。

“心量安立处”:此为颂上思惟自心,离有无计,”计”就是执着,为圣智心量安立之处。所以你想要了解圣人,离圣人越来越近的,就是离一切相,舍之又舍,以至于尽。你就跟圣人的心越来越相近。诸位,你什么事都看不开,死执不放,建立在自己的观念,跟人家争吵不休,其实在争吵你自己的命运,争吵只是跟自己的无明在对话而已啊,不善待自己,就不是像佛能够善待自己,众生因为起贪嗔痴,不善待自己,所以如鸟被困住了,就像鸟困在这个鸟笼里面,解脱自在,这个鸟就遨游了虚空,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子的,如果你想要了解说,喔,师父,那什么是佛的境界,就很简单,你就记得能够原谅宽恕众生,因为你不执着嘛,不跟他计较,你又更进一步了,对不对?以前一件事情,哇,动怒不已,现在不管讲什么,你都如如不动,有一点佛的这个气息啰,对不对?诸位啊,有一句话,什么叫做大雄宝殿?佛是我们的这个模范,什么是大雄宝殿?”大雄”两个字,不是大只的”熊”呢,大雄宝殿,”大雄”怎么解读,两个字,两句”忍人之所不能忍”,还不是一点点小事要忍喔,忍别人所不能忍的事情,还要忍喔,”行人所不能行”佛陀所做的那个事情,是没有一个人有办法做到的。诸位,佛在世的时候,九十六种外道一直想灭掉佛啊,何况你今天佛已经入涅槃了,我们也没大神通,哪有办法呢。所以我们退而求其次,就是我们度有缘的众生就好,是不是?所以这个圣智心量安立之处,安立在哪里?就是离有无。诸位,家庭要和乐,不退一步不行的,这个是至理的名言,也是很立刻就受用的。

“恶见所不乐”:然此却为外道执恶见者之所不乐,以其心著有无故,恶见覆心故,与圣智不相应故。“觉想非境界”:“觉想”,为依见闻觉知之妄想。此句即(就是说):亦非凡夫觉想之境界。“声闻亦复然”:亦即(也就是说),亦非声闻之境界。

【义贯】“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“色等及心”本皆“无”自体性,心境本来就空。但是凡夫愚痴的人不了悟!却取外面的“色等”相以“长养”其“心”,就什么统统执着,什么统统都是起妄,因此根“身”及身所“受用”之器界由之而“安立”;简单讲,整个宇宙就是这一颗真如心,没有第二颗心,那既然一颗解脱的涅槃妙心、真如心,可是就是不会用啊,而佛陀发现了这个真如心,无为心,涅槃的妙性,佛陀发现了,色即是空,“空”就是涅槃的意思,万法本来就涅槃,没有什么增减、生灭、来去的,喔,知道吧,这个生命就活出奇迹出来了,然此等诸法自本而言,皆为八“识藏”体所“现”之“众生”境界,本无实体。然以凡外不达心境本空之(的)道理,妄见为有,逐外生心,诸位,“逐外生心”就是生妄心,你听过吗?“心生则种种法生,法生则种种心生”,心、法其实都是空无自性的,你妄想心就好像种种的万法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一十八界的万法,好像那么有一回事,心生则种种法生,见了外面有种种的法,包括内外诸法,见有种种的法,那个妄想就生起来,法生则种种心生,见法有生,那么种种妄想就一直生,不知道万法本无生,心也是本无生。故(所以)如来大悲开示,说八识(“心意及与识”)、三自性、五法(“自性、法有五”)、以及二种无我(“无我二种”)、凡此诸法,本自清“净”无相,唯心所现,令彼知有内心,了无外境,期于心境齐泯,即(就)是真心。

所以修行就是与外境无关。那么为什么这么困难修行呢?因为那个眼睛看那个实在的东西啊,不贪很难过啊,是不是?不贪很难过。耳朵听了,还是听好听的话,那一颗真心就是用不上来。再来,我们这个色身常常生病,那么这个常常生病啊!就会起烦恼,所以问题就是:你要保有~在佛教里面讲叫做“保任”的功夫,这个很难的,因为身体会生病,会起烦恼,一下拉肚子,一下头痛、一下高血压,再恐惧一下:我修行还没成就,唉哟,千万不要死亡啊,有恐惧心啊,所以一个人要保任,保任这一颗真心,其实他很困难的,因为他要面对现实啊,对不对?没钱,没钱就麻烦大了,你叫他怎么会有真心呢?好,刷卡,一直刷一直刷...忘了银行没钱,一直刷,他眼睛一睁开,人家一直催这个卡债啊,后来就变成卡奴,怎么办?这个谁造成的,当然是环境造成的,也是自己的妄动造成的。所以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,众生一定要在受苦果的时候,逼到最后,没办法啊,一死了之啊,相邀去死一死好了,要不然活不下去了,没钱,又没人缘,也没智慧,活着就是好像多余的,到最后,没办法解决了,就去死,因此要开采这颗真心,要面对现实,又要超越这个现实,要保任这一颗真心,还真不容易,尤其在我们今天这种高科技,烦恼越来越多。

此为“广说者所说”之无上至理。见牛兔角之“长短、有无等”皆为实有,如是有无相待,“展转互”为因而“生”:“以”对“无故成”立“有,以”对“有故成”立“无”。如是言论皆不得正因。若析色至于邻虚“微尘”以“分别”其中色性,则知色性本无,如是则“不起色”为实有之“妄想”。所以你就必须要心里有个准备,准备就是,我们来到这个世间,就是世间为我所用,非我所有,世间都是暂时让我们来用一下,我们其实是宇宙的过客,这句话很客观的,也很实际的,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宇宙的过客,人来自于尘,也回归到尘,我们总是四大构成的,你只要不妄动,就慢慢、慢慢地接近佛。

此唯“心”现“量”为圣智第一义“安立”之“处”,然此为外道执“恶见”者“所不乐”者,以其乐著有无,心为恶见之所覆故,亦“非”凡夫依于见闻“觉”知之妄“想”所能达到之“境界”,至于“声闻”行人,“亦(也)”不能了知。此为“救”度一切“世”间者“之所说”其“自觉”圣智“之”真实的“境界”。没有佛讲,没有人能够理解跟体悟。

【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,复请如来,白佛言:世尊,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?为顿、为渐耶?】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所现,重点在无始劫以来潜在的,“流”就是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,就是极微细的生灭,叫做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。尔时大慧菩萨为了净除自心所现出来的,无始劫以来潜在的一个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,那么极微细的生灭怎么除?复请如来,白佛言:世尊,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所现的微细生灭?到底是顿除、还是渐除?佛后面就讲了也叫做渐除,也是顿除,因此在这个《圆觉经》里面没有争论的,法亦顿亦渐,顿除也对,渐除还是对,所以这个《圆觉经》是融一切经典于究竟无上的圆顿,也就是,圆顿就是没有矛盾,没有妄想,当体即是,叫做圆顿,所以当一个人研读了圆顿大教的《楞伽经》,还跟众生争吵不休,就表示这个人《楞伽经》是白听的,都白听的了,都告诉你,法亦顿亦渐了,因为各种众生根器都有,众生的根器都是空无自性,色即是空,等同空,没有的东西,你硬要跟他吵,是要吵什么呢?诸法本来就空,要吵什么呢?所以就是没有意义,为了活出更有意义的,就了解我们一定要各退一步,众生什么根器都有,就等待那种成熟的根器、成熟的因缘,不要说,唉呀,我们也听了圆顿大教,却一样跟众生百般地计较,不懂得圆顿是什么意思,圆满顿悟,叫做圆顿嘛,圆满就是自性,顿悟,就是刹那回归当下,万法都是自己真如心所影现的,争吵只是在跟无明对话而已,要不然,谁跟你争吵,你吵到最后,晚上睡不着,自己心情也不好,那你日子怎么过呢?

你了解说那个众生是我心中所现的众生,他无知,我同情他,反而我们升华了自我,简单讲,想尽办法转换,变成智慧,这个就是修行的核心,就是不能让那个错误的知见,一直卡在那个地方,无明的观念卡住的时候,就像进入一个深邃、深远的隧道,进去以后,好长、好远的隧道,茫茫然,见不到光明,无人可以救拔,所以掉进去无明坑洞里面是很悲哀的,为什么说佛教是可以用生命下赌注的,是因为佛真的是人生宇宙当中那是唯一,绝对找不到第二个圣人能讲出这么究竟的佛理,没有,绝对没有,所以我们今天,拥有这个真理,是值得用生命去付出的,对不对?就像师父一样,我不敢说我很伟大啦!大一听到这个(佛法),我认为这个(佛法),(是)可以用生命去付出的。

师父啊,你不到美国留学吗?我问师妈说,你要不要去给我...因为我们念这个HydraulicEngineering 水利工程的,那么要不要...,师妈,要不要...很多人都派去荷兰啊,低于海平面的国家,荷兰,不是那个河南省,是欧洲那个荷兰,产很多的郁金香,木屐很大只的那个国家,那个荷兰,荷兰低于海平面国家,哇,这个国家了不得,我问师妈,要不要给我去留学,她说,嗯...三餐都吃不饱了,还怎么去留学呢?也确实如此啦,时也,命也,运也,非吾之不能也,咚咚嚓...啊,我就是这种命,就没办法了,这荷兰很了不起,荷兰低于海平面国家,这个国家实在了不得的,我们现在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 对不对,全球暖化,全球暖化的时候,海平面的水啊,水位一直上升,一直上升,人家这个荷兰,很厉害的,这个荷兰这个国家非常厉害,它怎么个厉害法呢?它这个房子,不随你那个什么Global Warming 这个全球暖化影响,你知道吗?荷兰,它那个打那个桩,打到河床的底下,打那个桩,然后那个地基,房子,套下去这个柱子,很坚硬的柱子套下去,然后这个就是房子的地基,这边套一支,那边套一支,那个水,它不会被漂走,水来的时候,不会被漂走,它只会上下,你知道吗?它只会上下,整个就建立在水面上,海平面升高的时候,整个房子怎么样?嗯...浮起来,用四支柱子固定住,这个房子就不会漂流走,海平面,水消失了,嗯...它就是上下、上下...就是这样子而已。这个头脑真是了不起喔!我就是要去那个国家,就没钱,没办法。我若知道,早一点认识你们,跟你们借一点,因为我是你们以后的师父啊,就不认识你们,就没办法,不认识你们,要不然,先贷款一下,对不对?没办法啦,所以我的命才会这么凄惨啊,沦落到今天这样子,对不对?

接下来,再解释一下,尔时大慧菩萨为了净除自心所现的,无始以来潜在的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,又请如来白佛言说:世尊,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所现的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,到底是顿除、还是渐除?佛说后面讲,两个都对,所以学圆顿大教的人,心是没有矛盾的,不会跟人家争吵不休的,诸位,一个人看到一切境界都是如如不动的人,那个人有多“酷”啊,现在用这个名词“酷”啊,是不是?一个人看到什么境界都如如不动,也没有什么增减,不过,不是死人喔,他还很有智慧咧,只是令心没有增减,所以学佛不能只有学善良,要善良到充满智慧,这句话要背起来,学佛不以说,啊,我很善良,那解脱跟善良不一定有关系,对不对?我要善良得很有智慧,这样你知道吗?人不但要有善良,学佛要善良的一颗心,善良得非常有智慧,这个才是学佛的目的。善良却憨憨的,两眼无神,这个孩子很善良,对不对?善良得没有智慧,这开什么玩笑呢?是不是?

【注释】“净除自心现流”:“流”,即(就)是流注生灭相。此句谓(是说):净除自心所现的、潜在之(的)流注生灭相。“为顿为渐”:是一时顿除、还有顿净?还是次第地渐除渐净呢?后面佛讲,两种都对。【义贯】“尔时大慧菩萨为”明了如何“净除”众生“自心”所“现”无始来潜在之“流”注生灭相的缘“故”,“复请”问于“如来”,而“白佛言:世尊,”如何“净除一切众生自心”所“现”,无始来潜在之“流”注生灭,令入无生无灭?“为”一时“顿”净,或者是“为渐”次而净?

【诠论】因为佛在前面劝令“当离群聚”等,不要一些群众聚在一起说一些无聊言不及义的话,一直到“思惟自心现妄想”,亦即(就)是见自心流注。而且因为自心微细的流注生灭相,驱驰于八识心中,覆盖如来藏智慧德相,而不能证得,若能离于自心流注的妄想,则自觉圣智即得现前。大慧菩萨已经领会了妄净智显之旨,中间加一个字就更清楚了,妄“若”净,智“即”显,妄净智显,有时候一下子还看不懂,它到底在讲些什么呢?妄若净,净就是净除,妄想心若净除,智即显,换句话说,众生没智慧,是因为他妄想心刚强难化,就像地藏经讲的,我们这个南阎浮提众生,刚强难化,难调难伏,妄若净,智就显的宗旨,所以现在特地问明如何净除流注之(的)妄想,是顿还是渐。之所以问到这个顿渐的问题,是因为前面佛阐释诸识生起的时候,说有顿生与渐生之不同;现在既要令诸妄识寂灭,也同样应有顿有渐才对,因此大慧菩萨有此一问。

293页。【佛告大慧:渐净非顿,如菴罗果,渐熟非顿,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,渐净非顿。譬如陶家造作诸器,渐成非顿,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,渐净非顿。譬如大地渐生万物,非顿生也,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,渐净非顿。譬如人学音乐、书画、种种伎术,渐成非顿,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,渐净非顿。】好,我解释一下,这一段很简单,就看得懂了,佛告大慧,什么一种情形是渐渐地净除,那个“净”底下加一个“除”就更清楚了,渐渐地净除一切的妄想,非顿,就像菴罗果,菴摩罗果,就像这个水果,它是渐渐熟的,非顿,大家都知道,水果当然是慢慢地成长啊,哪有说是明天一大早起来的时候,所有的果园统统长出水果来,对不对?当然是慢慢慢慢...成长,果农很辛苦地照顾,等待那个水果的收成,这大家都知道。

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所现的,微细的、极微细的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,亦复如是,也就是种子习气太难除了,要渐渐地除,没那么简单的,要一步一步来了,好,渐净非顿,要渐渐地净除,不是顿除。他又举个例子,就像陶家造作诸器,渐成非顿,在台湾,陶瓷,这个做得有声有色,技术也是很高超的,那你去看看那个陶家所造作的,像手拉坯,怎么样子?有种种的工具啊,一步一步来,如果你看到了第六感生死恋(电影),就是这样子的,两个人就是捏那个...,然后就放那个音乐,就唱那首歌,就是那样子,渐成非顿,如来净除一切众生,自心现流~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,亦复如是,说,渐净非顿,譬如大地渐生万物,非顿生也,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,亦复如是,是渐渐地净除,不是顿除。譬如一个人学音乐,你去看那个学习Piano 那个大黄蜂,看这个电视,那个大黄蜂,最近要来台湾演奏,嗡~~~喔!吓死我们,哇,那个手好像没有办法停止,太厉害了,那个到登峰造极了,我看。喔,那个弹弹弹...对不对?一般我们弹琴啊,一般人学弹琴,大部分都是厕所里面弹而已,不就是臭弹(吹牛)啊,哇,人家就是这样~,那个学了二、三十年,还要有天分喔,还要有天分。你看看,只有学一个音乐喔,我们现在学的那个流行音乐,那太简单了,你只要嗓子不错,只要对着嘴,唱一唱,半年就很厉害了,真正的音乐哪那么简单的,这个莫札特,第几大调啊、第几曲啊,那个就是很有功夫的,交响乐团,那要学多久,随便一个音乐都要学多久。再来书,“书”,就是书法啰,绘画,这个要学多久啊!种种~“伎”就是技艺、学术,是渐成非顿,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所现的,无始以来潜在的微细的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住灭,亦复如是。是渐次令净,非一时顿除,“非顿”就是不是一时顿尽,没有办法一时顿尽,渐次令净,非一时顿尽。

【注释】“菴罗果”:即菴摩罗果,中文义为难分别,或者翻译为无垢清净识。在这个唯识学里面,有一个叫做菴摩罗识,就是无垢清净识,这列为第九识,那么有许多唯识家就说不用了,立到八识就可以了。那么第九识就是真如,无垢清净识,那就是识性,所以一般唯识学都讲到八识,其实有唯识学是讲到第九识的,就是无垢清净识的。菴摩罗为落叶的乔木,不是乔木就是灌木啊,不是针叶就是阔叶林嘛,原产于印度,开黄绿色之小花,果实球形,如胡桃,有六七稜,大者直径约一寸多,怕味道有苦涩,醃糖很好吃。印度人用来作药。(未完)

慧律法师《楞伽经》(一)01-47目录链接

楞伽经47:休想从善知识这里得到你内心里面的自性,自性要自悟要自度

楞伽经 48:到大悟见性那一天,所有的时空统统完全静止

楞伽经 49:饮食跟睡眠是一种业力,也是一种习气;破除无明须先破除这个睡眠

楞伽经50:学佛最了不起的就是认识自己,把自己的内心的妄动看得很清楚

楞伽经51:执着是一种观念一种影子都没有意义,没有开悟的人生都在追逐影子

楞伽经52:什么都往好处去想,你八识田中落下去的种子就会是善的

楞伽经53:争论是你在跟自己的无明对话而已,赢输也只是个观念而已

楞伽经54:刻薄的语言是很损德行跟福报的,嘴尖舌利那个坏习惯就一定要改

楞伽经55:要离于群聚,离于习俗,离于睡眠,远离外道的经论、言说

楞伽经56:没有达到究竟解脱之前,要依靠念佛、持咒或诵经来薰习

楞伽经57:证量的解脱境界它只有结果没有如果,有如果的话就表示他没有开悟

楞伽经58:什么是人生,什么是宇宙,统统是妄想的产物

楞伽经59:需知环境有多么的重要,遇染则显现染相,遇净缘则显现净相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慧律法师《圆觉经》讲座 目录

妙法天籁音 地藏经(01-06全)目录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